聚珍轩 欢迎您的到来!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反馈留言
您现在的位置:首 页 > 艺术点评 > 教育改革先驱张鹤龄

艺术点评

教育改革先驱张鹤龄

作 者:武进档案馆     发布于:2015-02-06 09:36:03      点击量:2    

  张鹤龄(1867—1908),字长孺,号啸圃,武进城区人。光绪十八年(1892年)中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,散馆改任户部主事,后任湖南督粮道和按察使、奉天提督学政等职。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字改革先驱。

  张鹤龄出生在武进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从小勤奋好学,20岁时就熟悉中外政治历史,并写得一手阳湖美文,还与常州的吕景端、董康、刘葆真、刘葆良等青年好友开设过编译社,阅读和研究外国著作。他们深窥中西学术,一起探讨救国道理。他们已经看到经史之学已不能促使中国图强,认识到只有科学文化才是富强之举。他在《变法经纬公例论》中说,只有通过变法改革,废科举,兴学堂,提倡实务,才能挽救内忧外患的中国。

  1892年(光绪十八年),25岁的张鹤龄中了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,散馆改任户部主事。1898年实施“戊戌变法”,张鹤龄积极主张革新变法,并撰写了《变法经纬公例论》。当时的吏部尚书张百熙看了这部论著,大加赞赏。张百熙当时正主持京师大学堂事务,他很快奏请朝廷,聘任张鹤龄为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。为了普及新学,张鹤龄又于1903年受命起草《学务纲要》(通称《奏定学堂章程》),由张百熙、张之洞等大臣向清廷奏准颁布全国,从此,各地新式学堂陆续开办起来。后应湖南巡抚赵尔巽的邀请,张鹤龄调湖南任督粮道和按察使等职。当时湘抚属官,实行藩台与臬台的两司制,教育事业由按察使(臬台)兼管。张鹤龄对办学事务亲自规划和布置,湖南的新学堂发展很快。赵尔巽说:“湖南之兴学,莫盛于此时。”

  1906年4月,张鹤龄又被调任奉天提督学政。当时的奉天,由于日俄战乱,呈满目疮痍景象,加之边塞关外,文化落后,教育师资尤为缺乏。张鹤龄任奉天提督学政后,首先重视培养教育师资,到关内聘请有教学经验的学者赴奉讲学,同时筹办师范简易学堂、师范简易科、师范专习所和体操专修科等教学机构。这些简易师范生经学部考核验收,成绩较好,受到学部嘉奖而传示全国。接着,张鹤龄又陆续创办了格致测算专修科、实验学堂、省立中学堂、商业学堂以及省城图书馆等。这位张学台对图书事业尤为关注,他专拨巨款,在沈阳大南门建筑新图书馆,派人到关内采购大量西洋现代科学书籍。张鹤龄又成立了省教育会,督促各州县设立劝学所,鼓励私人捐款办学。据记载,张鹤龄初至关外时,奉天仅数十校舍,且破敝败落,到1908年底,全省各类学堂已增至2122所,在校学生达8.5万人。张鹤龄在东北办学,真可谓费尽心机,各项学务诸如学堂规章、课程设置等,他无不躬亲过问。由于终日忙碌、劳累过度,他积劳成疾,仍抱病批览下属的视学报告,还召集各处绅士商量办学事宜。至1908年9月,他病势转危,溘然长逝,年仅42岁。他为振兴东北的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,据说奉天人谈及张学台无不流泪悲恸,若失所依,哭吊者接踵于灵前。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曾有“天下言贤学使皆曰张公”的结论。噩耗传到常州,故乡人亦为之哀伤唏嘘,他的灵柩葬于武进安西乡。

  张鹤龄这位力主科教兴国、变革旧教育的改革家,对故乡常州的兴学亦有所贡献。1905年,常州知府徐星璧和士绅恽祖祁等人,发起创办“常州府学堂”,但在筹集办学资金,确定学监(校长)人选等问题上遇到了困难。这时,已赴奉抵任的张鹤龄因母病乞假回上海,有人便邀约他返回故里。这位学台大人回到常州后,便亲自召集各方有关人士,从长计议,婉转劝导,于一日之内便将经费来源和学监人选,一一迎刃而解。可见他的威望和办事魄力不同一般。

电话:0519-86561718  传真:0519-86909022  联系电话:15806129999  邮箱:xincheng@xincheng.com   地址:常州市武进何留淹城别墅5号
Copyright 聚珍轩 .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4025492号 常州网络公司鼎豪网络网站建设 网站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