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珍轩 欢迎您的到来!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反馈留言
您现在的位置:首 页 > 艺术点评 > 走近既写诗又写书的书法家叶鹏飞

艺术点评

走近既写诗又写书的书法家叶鹏飞

作 者:陈荣春     发布于:2017-02-20 15:44:43      点击量:2    

  明天上午10点,“研耕岁月——叶鹏飞书法展”将在常州画院开幕,集中展出叶鹏飞新作30余件,涵盖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等书体。

      “这是我第一次在常州举办个人展览,作品全部是去年集中创作的,其中包括小楷八条屏《道德经》。”叶鹏飞说,临近退休,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展览,展示自己近50年来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,也向家乡人民和书法爱好者作一次汇报。

      书法家,这是叶鹏飞最让人熟知的一个身份;然而也许还有人不知道,叶鹏飞不止是一位书法家,还是诗人、学者。本次展览中,不少对联、诗句都是叶鹏飞自己的创作,观众除了可以欣赏其书法,还可以品味其诗作;同时,由他编纂、撰写的近30部著作也将集中呈现,观众可以从中充分了解其学术修养和艺术水准。

      书家、诗人、学者——这是好友对叶鹏飞的评价,也是叶鹏飞一生的艺术追求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最为人知的是写字,最喜欢的是写诗,最费精力的是写书。

      书家叶鹏飞

      “回忆自己自1967年起先后从朱松闇、姚墨庵先生习书,已整整50年。”叶鹏飞这样回顾自己的学书经历。

      叶鹏飞出生于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颇浓的家庭,受父亲影响,从小喜欢书法,幼时即自己临摹柳公权。11岁时起,先后得乡贤朱松闇、姚墨庵等老先生的指导,学习篆书、隶书、欧楷,打下了扎实的功底。

      “老先生们非常细致,从用笔、结体、章法等方面对习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改,这让我受益匪浅,至今思之仍十分感动。”后来,叶鹏飞曾写过《学书歌》十六首,“慈母省钱一份报,严师送帖《九成宫》”“《小字千文》怀释子,大书残石感朱公”“欧公学好《郑文公》,又写《石门颂》百通”等诗句就是当时学书的写照。

      1972年,16岁的叶鹏飞进入常州石油化工厂工作,适逢建厂大会战,他住茅屋、睡地铺,搬砖、挖土、刷漆什么都干过。幸运的是,当时厂里文化气氛很浓郁,从领导到员工喜欢书法的人有很多,甚至有书法兴趣小组,写得一手好字的叶鹏飞结识了许多同好,并从车间转岗办公室、宣传科,刻钢板、出黑板报渐渐离不开他。

      因朱松闇先生曾在常州博物馆工作,叶鹏飞经常到常州博物馆玩耍、帮忙,“当时博物馆的展览、展品介绍很多都是我用小楷写的。”也是出于对文化的热爱,叶鹏飞放弃了工厂相对优厚的待遇,来到常州博物馆,从事古书画、碑帖的整理、征集、保管和鉴定工作。在此期间,叶鹏飞看了大量书画,开了眼界,结识了谢稚柳、启功、冯其庸等大师,以及刘秋农、徐利明、刘恒等书法同道,学习、交流、切磋,也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书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。而后,他又先后任职于刘海粟美术馆、常州画院,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风。

      从《大开通》《石门颂》《鲁峻碑》打下功底,深研《九成宫》《勤礼碑》《宣示表》多年,叶鹏飞后又致力于行草书,并选择名人书风为师法对象。他的行草书宗法王铎、张瑞图、黄道周,虽规模于古人,但不拘泥于古人,吸收诸家之长,而用笔上更显放逸自然,章法上更重参差变化,学古人而出新意,呈现出独特的情趣与风范。

      评论家说,叶鹏飞的汉隶“清秀、雅洁、整饬与蕴藉”,行草书“行笔如行云流水,以拙中藏巧、动中寓静求新意、求生气”“既有新颖的个性,又从传统渊源中来”“无论在用笔的率性自然、结字的跌宕多姿、章法的错落有致、通篇的气势贯注,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愉悦感”,因此,他的隶书、行草书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。

      诗人叶鹏飞

     《海镜堂诗草》《水乡余韵》《觅句轩韵痕》《砚游笔记》《翰墨情怀》……出版了多部诗集,叶鹏飞却始终觉得,自己作诗纯粹只是“抛却人间忧乐事,境由心造已无涯”的自娱。

      叶鹏飞爱好书法是受到父亲的影响,喜欢作诗则得益于母亲的熏陶。在母亲的教诲下,他从小熟读、背诵《唐诗三百首》《诗经》《千家诗》等,李白的大气、杜甫的沉重、韩愈的优美……使他痴迷,少年时期又勤于自学,王力先生的著作《汉语诗律学》长达40多万字,他硬是花3个月时间工工整整抄录下来。

      诗言志。从顽皮小子到书法名家,从工厂到博物馆、美术馆、画院,数十年来,叶鹏飞的经历十分丰富,踏遍祖国河山,感悟民间疾苦,体验人生百味,结识良师益友,这些都激励着他的诗情,他也习惯于用诗词来抒发感情、表达心境、记录交游、叙述经历。

      作为书法家,为什么要作诗?

      叶鹏飞认为,“一则是当日记,兴致所至,消遣解闲而已”;更重要的是,“有时濡墨挥毫,总不能常写唐诗宋词,当该有些自己的内容吧!”

      传统文化中,书法并不是单独的一项技术,而是与诗、文、画等共存。从幼时开始,叶鹏飞不仅仅学书法,而是全面学习诗、文、书、画,“直到1985年,进博物馆工作后,从创作转向研究,才不再画画了。”

      而作为童子功的作诗,则一直是叶鹏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他养成了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、所闻、所读、所感记录下来的习惯,吟之成句,而后又用自己的笔墨书写,“见一景,触一情,得一句,成一诗,铺一纸,着一墨,成一章,诗成,书毕,掷之,每每喜形于色,别有一番新境(诗友张平生语)”,最终,“追求诗意与书意的默契,书些自己的得意之吟,使诗为自己的书法服务、书又为自己的诗词服务”。

      有意思的是,诗也成为叶鹏飞与大师们交往过程中的催化剂。在常州博物馆工作期间,叶鹏飞有机会向谢稚柳、启功、刘九庵、史树青、冯其庸等大师面对面请教,“谈得最多的不是书画,而是诗文。”

      学者叶鹏飞

      绘画研究专著《常州画派研究》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,当代书法创作评论《砚田观照》获江苏省第二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……在“研耕岁月——叶鹏飞书法展”中陈列的近30部作品中,仅这两部著作就足以证明,叶鹏飞是一位学者。

      如果说,叶鹏飞写诗是出于兴趣,那么,写书则更多是出于一种艺术追求。

      在常州博物馆工作19年,叶鹏飞主要从事鉴定、保管古字画,要鉴定文本真伪,就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,为此,叶鹏飞开始从书画创作转向书画研究,先作品、后书画家、再书画史;而与大师们的交流也大有增益,“这也是我研究书画的起步,为我后来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。”

      在《书法报》《中国书画报》《中国书法》《书法》《书法丛刊》等报刊上开设专栏、发表文章,每一次出席书法论坛必然撰写文章,叶鹏飞十分勤奋,哪怕是声名日盛之后,白天忙完俗务琐事,晚上必定在家认真读书,经常挑灯夜读到子时。

      厚积而薄发。《阮元·包世臣》《碑学先声》《鉴藏杂记》《书法史研究》《书法创作与传统文化修养》等著作陆续出版;尤其是2008年,绘画研究专著《常州画派研究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,次年,应文物出版社之约撰写的《书法与诗词十讲》面世,“两年写这两本书,老了10岁。”叶鹏飞笑说。

      在研究历史同时,叶鹏飞还致力于当代书画创作的评鉴,写成《书林随笔》《拈花微笑》《静远堂论丛》《当代书画家论评》《砚田观照》等书。

      与一些人熟练“百度”资料做学问不同,叶鹏飞坚持通过纸质书查找资料,而且尽可能要读第一手资料,其《常州画派研究》参考资料多达200多种,“堆在三楼地上简直没处下脚,我都担心楼板会不会塌掉。”

      就在最近,叶鹏飞又接受了任务:河南美术出版社准备编纂出版民国时期书法家研究丛书,钱名山、谢稚柳为其中的常州代表,在忙完这次展览后,“我将把全部时间用于这两部书的创作,争取两三年内完成。”(文/  陈荣春)

电话:0519-86561718  传真:0519-86909022  联系电话:15806129999  邮箱:xincheng@xincheng.com   地址:常州市武进何留淹城别墅5号
Copyright 聚珍轩 .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4025492号 常州网络公司鼎豪网络网站建设 网站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