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珍轩 欢迎您的到来!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反馈留言
您现在的位置:首 页 > 艺术点评 > 访国际宇航科学界最高奖获得者吴美蓉院士

艺术点评

访国际宇航科学界最高奖获得者吴美蓉院士

作 者:沈向阳 沈栖桐     发布于:2014-07-24 20:36:03      点击量:2    

早晨醒来,发现手机上有吴美蓉院士发来敲定采访时间的短信,一看发短信时间,居然是凌晨2点33分。第二天,记者问吴老:“那会儿您还没休息?”这干练的老太太微微一笑:“这有什么,几十年的常态了。要说我有多聪明,我不承认,但要说我刻苦,还真是不过分。”

  年初,吴美蓉获得国际宇航科学界最高奖“冯·卡门奖”。作为全世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航天科技专家,她顿时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,但她几乎谢绝了所有采访,“科学家的本分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事。”

  乡情难却,至今能操一口流利常州话的吴老在京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。

  满脑子就想着学成以报国

  在参加完一个重要会议后,吴老赶到记者住宿的宾馆。一进大堂,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袭热烈的红衣,教你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这是一位78岁的老人。

  从包里取出有关部门专门为祝贺她获“冯·卡门奖”制作的纪念册,老人家郑重嘱托:“请把它捎给我的母校,省常中。”在吴美蓉心里,家乡和母校是她“每时每刻都不会忘记的牵挂”。

  吴美蓉的老家“就在青山桥的西上桥边”。她在家中排行最小,也最懂事。小学时曾患病连续高烧不退,因住院耽误了大量功课,但她在家自学,不仅没把功课拉下,而且成绩一直在班里领先。她要母亲每天早上5点钟叫她起床,母亲想让她多睡一会儿,经常有意不叫醒她,她就偷偷把钟拨快1个小时。

  吴美蓉的初中和高中阶段,都是在省常中度过的。“我觉得自己在省常中学习的这6年,培养了我的刻苦精神。”在省中读书时,吴美蓉的作文“常被老师打双圈”,老师欣赏她“字里行间流露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。”

  1952年秋,吴美蓉高考的第一志愿填报了西北工学院,“想让青春的激情挥洒在广袤的大西北。”一学期后,国家选拔优秀学子留苏。1953年5月,吴美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留苏预备生。

  一到莫斯科动力学院,吴美蓉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。“在苏联的大学,上课铃声响毕,学生就不能再进教室了,就算迟到1秒钟也不行。”留学期间,苏方常组织中国留学生到黑海休养,但吴美蓉留苏6年,每次都把休养名额让给别人,自己埋头苦读,所以她仅用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一,就熟练掌握了俄语,同时还挤出时间学习英语。和吴美蓉同宿舍的苏联姑娘乌妮亚天真活泼,爱唱爱跳,吴美蓉跟她学会了许多苏联歌曲。

  “世界是你们的,也是我们的,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……”1957年11月17日,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300多名留苏学生,当时的热烈场面让吴美蓉至今难忘。她知道,这不仅是主席的鼓励,更是祖国的重托。青年吴美蓉,“满脑子就想着学成以报国。”

  让导弹飞

  1960年,吴美蓉以全优成绩从莫斯科动力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,被分配到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,负责火箭的控制系统。面对富有挑战性和独特魅力的航天事业,满怀报国志向的她,一干就是半个世纪。

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火箭、导弹研究机构,正式名称为国防部导弹研究院,创建于1956年10月8日,钱学森是首任院长。吴美蓉进院时,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是院长。自小就有“木兰从军梦”的吴美蓉,终于穿上了军装。她被分到五院二分院一支队搞导弹控制,在苏联学习的自动控制技术有了用武之地。她和伙伴们的任务,就是更好地“让导弹飞”。

  一次,时任研究室主任的陈德仁院士组织讨论会,特意提出一个易使人迷惑的问题考大家。吴美蓉迅速准确地分析了导弹所受的推力和重力等一系列因素,其清晰的理论概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,引起了大家的注意。

  1961年,二分院组织导弹制导方案讨论大会,初出茅庐的吴美蓉被委任为横向制导方案讨论组负责人,出色地完成了任务;1962年至1964年,她任坐标转换课题组组长,带领全组进行了40多项、数百次试验,解决了一系列方案实施中的关键问题,该成果被成功应用于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全惯性制导型号。

  截至1977年,她已参加过20多次飞行试验和储存测试等大型试验,16次担任试验队副队长。为使导弹按时发射和准确命中,她多次排除重大故障。她还为导弹延寿3倍、缩短2/3发射准备时间做了大量工作,从而提高了型号的性能。吴美蓉的果断干练,和试验场上一次次紧要关头的考验密不可分。她认为,实际演练能改变节奏相对缓慢的实验室作风,有了过硬的本领,才能够迅速排除问题。这些素质,在吴美蓉日后组织大型工程的经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每当导弹发射的时候,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,总是让吴美蓉百听不厌,“因为导弹发射一般都是天气很晴朗、万里无云,所以我们能看到导弹一直飞,这个时刻激动得不得了,那是我最满意最高兴的时候。”

  只信奉“脚踏实地”四个字

  吴美蓉是那种对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的人。她告诉记者,看见别人抹桌子的动作不规范,她也“会跑过去示范、纠正一下”。当了领导之后,她甚至专门研制出一个装置,“确保不让打扫卫生的拖把水滴在办公楼走廊上”。下班回到家,她最热衷的“头一桩要紧事就是做家务”,她觉得,“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,做任何事都来不得半点马虎。”

  吴美蓉将自己的工作生涯概括为四次转换,每次转换都是一个新领域的进入。上世纪60年代初,在国防部五院搞导弹算是第一次。

  20世纪80年代,中国航天迎来新的春天,型号更新换代提上议事日程。1982年,为大力加强计算机与测试技术,航天部成立了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联合公司,吴美蓉受命从12所调至该公司,从副处长到总经理,她始终负责技术工作并协助负责CAMAC工程,搞出了很多符合国际标准的软硬件模块,顺利完成了第二次角色转换。

  1990年金秋,北京亚运会成功举行,当运动员们一次次打破纪录、荧光屏前欢呼声阵阵响起时,谁曾想到,在幕后有着许多身怀绝技的电子专家,操控着一个庞大的电子服务系统,默默地服务着。吴美蓉正是这个系统的总设计师,她为此奋斗了5个春秋。

  吴美蓉最看重人生第四次拼搏——建立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并使之发挥出巨大效用。

 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是1990年6月开始筹备的,此事牵涉面广,从国务院总理、副总理、国务委员到有关部委领导,从航天、遥感、电子、计算机、光学等领域的数十位院士到遥感业内的无数专家,都是吴美蓉要打交道的对象。

  作为资源一号卫星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,吴美蓉实现了很多创新性构想。她从方案设计开始,就提出将成熟的高密度磁带机技术和先进的0级机器人磁带库归档技术相结合,简化了星地两大系统中最重要的卫星-接收、接收-处理两大接口,为“资源一号”的成功应用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  在1999年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,下一阶段的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,而吴美蓉也把位置留给了年轻人,转而从事国际宇航交流工作。2001年,她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(IAA)院士,后任主席团成员。IAA有1213个来自75个国家的院士和通讯院士,选举过程非常严格,主席团成员就更少,只有33名。吴美蓉还是负责院士评选和授奖的常务委员会成员。一直以来,她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,曾10多次率团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,10多次主持或参加国际会议。

  今年1月10日,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世界航天局长峰会上,吴美蓉被授予国际宇航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——“冯·卡门奖”,以表彰她50多年来为航天科技事业和国际航天合作做出的突出贡献。“冯·卡门奖”创立于1982年,是国际宇航科学界的最高奖项,被誉为“宇航科学诺贝尔奖”,每年授予一次一人。颁奖典礼上,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先生称赞吴美蓉院“体现了中国人勤劳勇敢、坚忍不拔、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”。 

  外人看起来,航天科技专家吴美蓉的工作是“万里河山俯首观”,很是逍遥,但她却始终相信“脚踏实地”四个字。(文/沈向阳 沈栖桐)

  

  吴美蓉简介

  1936年生于江苏常州,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,著名航天科技专家。现为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首席专家,国际宇航科学院(IAA)院士、主席团成员,曾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筹备组负责人、主任、资源卫星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。 

(责任编辑:DY)

电话:0519-86561718  传真:0519-86909022  联系电话:15806129999  邮箱:xincheng@xincheng.com   地址:常州市武进何留淹城别墅5号
Copyright 聚珍轩 .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4025492号 常州网络公司鼎豪网络网站建设 网站管理